网络首发 |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术出版(Niels Peter Thomas 汤恩平)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6-15
网络首发地址
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42.1085.g2.20230614.0924.002.html
汤恩平 |
Niels Peter Thomas(汤恩平)
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
翻译:李子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
Niels Peter Thomas
汤恩平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拥有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负责集团图书业务,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的30多万册学术图书;负责制定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全球战略,协调集团旗下不同品牌的图书出版业务;其主要职责还包括进一步发展印刷及电子图书、技术创新、新业务模式及流程。曾在德国海德堡、威斯巴登,中国北京、上海担任过各种编辑和管理职务;2011-2013年,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北京办公室工作时曾成立专门团队,在海外翻译出版中国学者的一系列学术著作。被中国政府聘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2020年荣获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表彰其在促进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Email:niels.thomas@springer.com。
Abstract |
The history of publishing can be seen as a history of publishing innovation. From the invention of the codex book form, the printing press, until digitization of book content, some innovations had hug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mankind. H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the same potential to be a game changer in the future course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When we analyze past developments and innovations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many innovations in the past had intended consequences, but many also had consequences that were neither foresee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not intended. Understanding that, we are looking at benefits of using AI techniques within academic publishing, but also at potential risks and downsides that can potentially harm the distribution with new, accurate, and relevant knowledge.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urrently the benefits seem to outweigh the potential risk, but keeping in mind that innovation may also have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we need rul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I methods into the publishing process. These guidelines should include four principles: "Transparency", "Experiments", "End Goal" and "Participation".
Keywords |
Scholarly publish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cal innovation
摘要 |
出版的历史可以看做是技术创新应用在出版领域的历史,从手抄本的出现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如今电子书的广泛应用,无一不彰显着技术创新对出版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那么,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也有同样的潜力成为出版领域未来进程中的游戏改变者?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过去的许多创新都有预期的影响,也有非预期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学术出版领域存在明显优势,也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总体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学术出版领域所带来的优势似乎超过其潜在风险,但是要始终牢记创新的非预期影响。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学术出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相应的规则和指导方针,遵守以下四项原则:透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最终目标原则、参与性原则。 |
关键词 |
学术出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
1 出版商眼中的学术出版 |
以“出版物”为基础的科学交流通常被视为科学交流的“正式渠道”,出版商作为出版物的发行单位,在学术出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全球知名学术出版商之一,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致力于为全球科研界提供最佳服务和高质量内容。图1展示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对学术出版的理解及其在学术出版领域中担任的角色,分为绿色和蓝色两个部分,其中绿色部分位于地表之上,蓝色部分位于地表之下,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协调互通。具体来看,绿色部分表征了知识的产生,参与主体为科研人员,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学习、图书馆学习、做实验、参加学术会议、研究与写作等;蓝色部分表征了知识的加工,参与主体为出版商,我们可以看到出版商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编印发全流程、技术人员支持、客户服务以及市场营销等,就像园丁为花园的开花结果而辛勤付出一样,出版商也在大力支持想法、计划的成形,希望知识能够像植物一样成长、成熟。绿色部分和蓝色部分的联结互通构成了知识的循环系统:一本图书或一篇文章由出版商出版、营销至图书馆、书店,科研人员通过阅读、学习书籍或者文章中的知识,形成新的看法,汇集到新的图书或文章中,交由出版商进行出版,即基于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研究、创造出新的知识。其实在整个知识循环系统中,科研人员的需求是科研成果的快速发表与传播,学术界的需求是科研成果稳定且高质量的发表,而出版商则希望二者兼顾,在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的同时,做到尽快发表。
现阶段,知识循环系统中已有多处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如编印发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科学研究环节等,详见图1中红点标示的部分。
来源:汤恩平博士报告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武汉大学,2023年4月26日) | ||
图1 学术出版 |
其实早在2018年,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简称STM协会)发布的“Tech Trends 2022”报告中,就预测2022年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见图2)。如今我们可以确认,这一预测在某种程度上是准确的,人工智能将成为重要话题!
来源: https://www.stm-assoc.org/standards-technology/trends/ | ||
图2 STM协会2022技术趋势 |
2 技术创新引领出版领域革命 |
从出版领域几千年来的发展来看,主要的知识里程碑均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1)书面语言的发明使知识的长期“储存”成为可能;
(2)手抄本的发明使长文本更方便、更易处理(与卷轴相比),文本可以变得更长、更有结构性;
(3)纸张的发明使书籍更便宜,可以出版更多书籍;
(4)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更加民主化,开启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启蒙革命;
(5)电子书的发明促进书籍在全世界的传播,并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6)……
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引领下一轮出版领域的革命?改变出版领域的游戏规则?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因为不是每一项技术创新都能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会伴随产生预期影响与非预期影响,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的破坏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审慎对待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
2019年4月1日,法兰克福大学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完全由人工智能技术编写的研究类书籍――Lithium-IonBatteries,旨在探索“机器生成内容的当前进展与剩余边界”。该书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与讨论。有人认为这本书标志着“信息产业的进步”、“真正的突破”等,也有人认为这本书“没有创新性,只是总结了已有的知识”、“缺乏完整的逻辑链条,内容本身存在事实偏差”等。无论如何,这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科学研究是以其“科学性”为内核,人工智能技术要想以“作者”的身份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真面目”,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
另外,Lithium-IonBatteries一书是基于已撰写完成的科研成果,借由人工智能技术,对语句或思想进行重新组织、凝练,创造性地生成新的语句,进而形成此书。整个过程看似是不需要人类的参与,却处处充斥着人类的身影。已有的科研成果是人类撰写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发明并受其控制,人类通过调节人工智能算法来产生不同的新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的内容需要依靠人类进行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判断。因此,人类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人工智能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潜在危害。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从数量、质量、效率和可发现性等方面阐释其优势与劣势,详见表1。
表1 人工智能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4 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出版领域的 应用与挑战 |
截至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出版领域得到多方面应用,包括文本生成、元数据生成、自动翻译、辅助同行评议、驱动构建研究假设等。
(1)文本生成:自动生成书籍或者文章,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工具生成研究综述,协助写作。
(2)元数据生成:生成摘要、关键词、插图及图示等。
(3)自动翻译:将文本和元数据翻译成所需语言,推动科学研究的全球传播。
(4)辅助同行评议:科研成果的评估及质量控制需要依靠专业审稿人,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生成初步审查报告,协助审稿。
(5)驱动构建研究假设:基于机器学习、语料分析发现科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假设。
与此同时,学术出版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技术、法律、责任与身份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例如,我们如何改进现有的人工智能文本生成技术,使其不存在偏见?现有的哪些版权是适用的,如何避免侵犯版权?谁来承担责任?如何界定“作者身份”?如何通过同行评议控制机器生成内容的质量?尤其是在ChatGPT推出之后,科研人员开始尝试使用ChatGPT辅助写作,但ChatGPT生成的内容没有引用来源,内容本身即使看上去没有问题,也极有可能是捏造的虚假信息,这将极大地腐蚀或损害整个科研生态。ChatGPT本身没有“诚信”的概念,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以及法律条文加以约束,还科研生态一片清明。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出版领域应用的优势可能超过其潜在存在的风险,但我们也需要规避其可能对学术出版和学术界带来的破坏作用,需要遵守透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最终目标原则、参与性原则。“透明性原则”指清晰列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产出的具体内容、应用的算法版本等;“实践性原则”指应进行多次、长期的实践,以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最终目标原则”指应以能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最终目标;“参与性原则”指学术界和出版商应协同参与,共同塑造学术出版的未来。
END
版式设计
陆澜
制版编辑
卢慧质
关注公众知识状态 / 引领学科发展潮流 Focusing on the State of Public Knowledg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iscipline |
网络首发 | 社会技术系统范式下 AI 赋能的替代信息搜索:特征、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网络首发 | 信息质量视角下AIGC虚假信息问题及根源分析
网络首发 | 专家笔谈:国家数据局组建对大数据未来的影响
网络首发 | 面向认知增强的国潮文化资源推荐策略(安璐 陈苗苗 郑雅静)
网络首发 | 数智融合环境下AIGC的场景化应用与发展机遇(詹希旎 李白杨 孙建军)